资料全部免费。记得收藏我们的网址哦!
 当前位置: 焦点自我鉴定网自我鉴定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搜索: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栏目:自我评价 时间:02-12 22:05:27  点击量:145
导读:国际审计准则第6号《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对其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国际审计准则第6号《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对其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审计风险,是由于审计人员本身或审计行为以及被审领域的各个环节存在一些不易被审计人员发现或容易被审计人员忽视的事实,从而导致真实经营状况与审计报告的最终结论产生差异的风险。审计风险的成因

  审计的不确定性,是指有关审计方面由于易变或未知因素导致的不肯定状态。它可能引起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与审计人员判断结果背离,从而使审计人员所做结论发生错误,否则谈不上审计风险。审计的不确定是审计风险产生的必要条件,而被审单位实际情况与审计人员判断结果的背离是审计风险产生的充分条件。

  (一)从宏观来看,审计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政治经济环境的多变,使得审计实践中难以选择可依据的政策标准。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许多领域的拓展没有前人的先例和经验,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和研究。一方面,未来是难以预料的,更难以预先进行安排,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也会发生一些失误;另一方面,传统的旧体制尚未彻底打破,新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各个企业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道路,各级政府职能的转变,地方权力的扩大等等情况,有些法规、政策本身相互之间矛盾重重。这一切都给审计造成了一种“两难”处境,不审计不行,审计却又依据不足或缺少依据,这样,从审计工作的实施到结论的做出,就必然存在审计风险。

  (二)从微观来看,审计的不确定性来自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两个方面。

  1.审计主体方面。审计主体包括审计机关、审计小组、审计人员三个部分的风险。

  (1)委派人员和审计机关工作风险;审计的独立性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政治上、经济上与被审单位保持独立,审计人员的派遣坚持亲情“回避”。但是,现实中“回避”制度没有被很好地坚持;另外,审计机关独立性不强,往往在审计的处理上也搞“区域割据”,以地方利益为重,使审计宏观监控职能失去意义。委派人员的不力和审计独立性的丧失,对于审计结论的准确程度及可靠程度均有严重影响,也使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对审计本身产生置疑。

  (2)不同的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方式、审计方法的选用和对一些审计现象的认识上不能统一,导致审计结论偏差。工作方式对于审计人员极其重要,有些审计人员工作方法不当,与被审单位的关系不能协调,给审计的正确施行增加了困难;由于方法的灵活性和差异性,也给审计工作本身出了难题。审计方法选择不当,一方面可能造成审计的时间过长,审计费用骤增;另一方面更可能导致审计工作质量下降和造成审计结论不一致。

  (3)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也是审计风险的重要成因。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力的差别造成同类审计业务结论不同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道德品质的高低决定审计行为的偏差,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在我们审计队伍中,存在着高学历而经验少和经验多而学历低,甚至是无学历也无经验的情况,也是导致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2.审计客体。这里的审计客体,包括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财务活动情况以及总体的经营状况,同时也包括审计本身在取舍证据、抽样调查、判定审计结论方面的一系列行为客观上存在的局限性,这些也是形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1)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而审计人员又不能查觉所造成的审计风险。现代审计工作,都是在审查和评价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再对其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查。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确定审计范围,抓住薄弱环节对其进行审查,既能节省审计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又能抓住关键,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然而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做评价时,在以下几个方面仍可能出错:一是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要经过审计人员测试。二是即使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较为理想,但是被审计单位是否真正遵循这一内控制度,执行的程度如何,审计人员所做判定和测试,出现的制度测试风险。三是如果审计人员真正确认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或在关键点上失控,就要提出建议对其做必要的修正,修正后的内控是否能够真正适合被审单位的经营活动呢?这对审计人员来讲,是一种修正风险。

  (2)被审单位的行为不稳定,造成审计人员无法确认或无法肯定确认而形成的审计风险。随着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从小型发展到中、大型、从独立生产到联合生产、从独资到合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资本运营浪潮的高涨,筹资渠道的多元化,改组、兼并、重组,衍生金融工具,关联交易,新的管理方法的使用,企业从其经济结构、产品结构、资本结构等方面不断演化。这些新的因素的出现与存在,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3)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稳定:企业经营状况是否稳定,能否保持强劲的生存能力,对于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来说至关重要。现代企业是在激烈竞争的动态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经营不善或市场的意外变化,时常威胁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搞得不好,企业经营***中止,甚至破产,这样客观上形成企业经营持续与否的不确定性,它很有可能影响审计结论的正确。

  (4)审计证据取舍风险:审计结论的真实性要求其依据的资料和事实(审计证据)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对其结论要有充分的证明力。然而事实上很难做到,即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主要表现在审计证据在数量上究竟要多少才能最充分地证明其最终审计结论的可靠,这个标准很难确定,并且,在收集、鉴定、综合一定数量的证据后,是否有遗漏和忽略专业判断是重要的。

  (5)抽样风险:抽样方法是目前审计工作中普遍施行的方法。从理论上讲,抽样所选择的样本,应该是具有代表总体的性质,但实践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样本是否能代表总体是不能肯定的。一是审计人员根据抽取样本得出:“审计总体无严重的错误”的结论,但是对总体中所有项目的检查结构却表明,总体仍然存在严重错误,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二是审计人员根据所抽取的样本得出结论,审计的总体存在严重错误,但是总体中所有项目的检查结果却表明,总体无严重错误。上面二种情况,实际上就是数理统计上所说的“弃真”、“弃假”或称为α风险和β风险,这对于抽样方法来说,是无法避免的,运用于审计当中,也就成了审计风险的来源之一。

  (6)审计工作不规范,带来审计风险。长期的审计实践,使得在正常的审计工作中,从审计通知的发出,到审计报告的提出乃至报告后的监督,从程序、形式、甚至文字的表达上,都形成了某种“固定”的风格,这种风格不是观念的“落俗套”,而是审计工作日趋走向成熟的体现,也是审计活动日趋科学,严谨的体现。但是在实践工作中,许多审计机关不按照操作程序去做,审计协约的签订内容不明确,审计报告也存在着词不达意,繁琐冗长的现象。

  (7)审计权力实施不当而造成审计风险。我国审计机关依法审计,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若权力实施不当,就会使被审单位蒙受损失,遭受行政诉讼,误用、滥用审计权力,造成风险。

  (8)其它一些不确定风险。例如:我国目前在实践中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考核所采用的指标体系比较简单,不完善,不能适应审计对经济效益进行全面评价的需要,还有现实中一些新的会计财务政策办法的运用,相关会计的准则实施中的问题,审计部门内部对这些问题也有不同的专业判断,这些都会形成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的特征

  1.必然性:审计风险只能控制,不断削弱,但永远不会完全消除它,这就是审计风险的必然性。

  2.潜在性:审计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它只有在错误形成并经过证实后才会体现出来。

  3.无意性:审计风险是由于客观原因的影响和审计人员并未注意到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即审计风险的存在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

  4.并存性:在同类的审计工作中,引起审计风险的原因多数情况下并不单一。有些学者以及西方审计学界将审计风险按性质划分为固定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这些风险往往同存在一个审计过程或结论中。

  5.时间上的继起性:按照西方审计界的观点,固定风险是由被审单位财务工作的复杂程度决定的,对于审计来说,是“固有”的;控制风险来自被审单位的“内控”的失控,检查风险则是审计人员的素质所引起的。这三类风险在时间上具有比较严格的顺序,它们的存在和发生按时间依次发生。

  6.单向补偿性:是指固定风险可以由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补偿,控制风险又可由检查风险来补偿。这里所说的“补偿”,就是降低风险之意,也就是说,固定风险虽不能完全消除,但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削弱它,可以通过检查来揭示它,从而控制它。

  7.不可计量性:审计风险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要有数学公式将它精确地计量出来,却是很难办到的,要求考虑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本身就难以确切地量化表示,审计风险就更不可确切量化。

  8.可控性:审计风险尽管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不可能彻底消除,但这并不等于审计人员对它无能为力。笔者认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大到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小到包括从程序、方法、内控等各个方面,来对审计风险进行的预防和控制,如果审计风险是不可控的,那也就没有研究它的必要。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从审计机构和人员方面看

  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系统的审计工作制度,以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强化业务培训,全面普及后续教育;严格遵守《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及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依法审计;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执业,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审计计划,尤其是审计风险的分析工作;有效运用审计抽样方法,重视审计取证工作;谨慎选择被审计单位,并与被审计单位签订业务约定书;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聘请熟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

  (二)从审计程序的层面分析

  1.受托阶段。要详细了解委托人的委托目的和业务内容,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只有通过充分了解确认有承办能力,才能签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分清各自的职责范围,并对委托事项进行协商。要如实向委托人介绍社会审计的规定,以防以后发生误会。同时,审计机构还要注意防止委托方提供的假证据,在签约时要写明委托方对提供的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负责等内容。

  2.准备阶段。事务所要根据承办项目的要求和任务,以及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点和情况复杂与否,确定选派专业性强、能胜任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制定好审计项目、内容、目标、方法和任务等工作计划。

  3.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审计风险防范有三个重要环节:首先是审计取证,审计人员取得的证据必须充分、有力、合规合法、客观真实,具有可证性,收集的证据一定要经过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的主管和有关人员共同签章才可生效。其次,应规范审计工作底稿,因为,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制作的“原始凭证”。最后,审计人员应严格自律,自觉执行执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

  4.报告阶段。提交报告前,应对审计工作底稿中有关重点问题、重要程序和对审计报告有直接影响的部分进行认真复核,确保准确无误。起草审计报告时,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结果及依据和审计评价及建议,要注意符合业务约定书约定的项目、内容和要求,做到事实清楚、客观公正。审计依据要准确,文字简练、措辞恰当、表达清楚。初稿形成后,送交委托方征求意见并限期给予书面反馈意见,要对委托方反馈意见的采纳情况予以说明,作为工作底稿归档。在发送报告的同时,要将各种相关资料整理归档。

近年来兴起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得以产生,主要是因为传统审计方法(主要指制度导向审计)存在缺陷,重大管理欺诈和舞弊案例的日益增多。为了适应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的变化,会计事务所内部应建立谨慎选择客户、进行行业研究、设立风险对策委员会、客户风险管理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机制,来加强对审计风险的防范

  (三)实施审计项目时

  1.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应当先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进行符合性测试,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做出评估,看其内控是否严密,并找出弱项,以作为实质性测试时的重点。

  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可以由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自我评价,主要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只能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做出初步评价,要真正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必须通过符合性测试。符合性测试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审计方法,测试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的运行与相关内部控制的符合程度,找出弱项,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

  2.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符合性测试后,根据其评价以及对内部控制松弛部分和汇总的弱项,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应当实施详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以便将检查风险以及总体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具体应进行以下实质性测试:

  (1) 流动资产类实质性测试。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及坏账准备、预付货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等项目的测试。流动资产的特点是流动性强。有些项目收支频繁,余额经常变动,如货币资金、存货等,需要经过盘点才能确认它的余额;另有些项目,是与其他单位的往来结算,如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必须通过向对方单位询证才能确认。因此,盘存、函证是流动资产类实质性测试常用的方法。

  (2)长期和固定资产类实质性测试。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再建工程、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等项目的测试。长期和固定资产类项目的特点是使用期限较长,并在使用中保持原有形态,特别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价值都是分期摊销的。因此,盘存、计价、计算是长期和固定资产类实质性测试常用的方法。

  (3)负债类实质性测试。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未交款项、预提费用、长期借款等项目的测试。除预提费用外,都是往来结算项目,审计方法主要是函证或计算核实。

  (4)所有者权益类实质性测试。包括股本、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项目的测试。审计方法主要是查证有关规定、计算核实。

  (5)损益类实质性测试。包括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本年利润、所得税等。审计方法主要是查证有关规定,计算核实。

  (6)其他类实质性测试。其他类审计主要是在实质性测试阶段需要关注的其他问题,如关联交易、或有损失、期后事项、持续经营能力等。这些事项不是都能从凭证账册中发现的,有的需要被审计单位提供,有的需要通过与管理人员和有关人员交谈了解,或通过有关合同、章程联系起来分析才能知道。对这些资料的取得,都要通过审计工作底稿记录下来,在审计报告中作恰当的披露。

  3.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除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符合性测试,并实施详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外,为降低审计风险还应要求被审计单位签署一份 “被审计单位声明书”。这是因为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是建立在被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的。如果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不完整、不全面、不真实,审计人员据以做出的审计结论可能是错误的,从而会导致对审计成果使用者的误导。因此,要求被审计单位发表声明,表明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承担责任。

 针对上述审计风险的内外两个原因,提出如下措施:(1)建立健全审计法律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审计也面临着许多新任务,新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健全有效的审计准则和法律制度,这样才有利于合理地界定审计人员的责任,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同时,以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来完善审计法律法规,强化审计质量控制,约束审计行为,规范审计操作,避免审计中的随意性,规避审计风险。(2 )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思想道德在审计人员执业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审计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审计风险。纵观所有审计人员的审计过失中, 由于审计人员缺乏谨慎的工作态度和思想道德不健全, 盲目接受委托、未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执行公务、擅自缩小审计范围、简化审计程序导致审计结论错误的不在少数。由于审计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统计、电子数据处理系统、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因此,审计人员素质影响审计质量,又影响审计风险。只有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牢固树立审计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恪守审计规范,倡导敬业精神,审计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同时还要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繁杂的企业审计中灵活正确地对待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经常更新知识,掌握新会计准则知识,灵活运用审计方法,不断降低审计风险。(3)加强审计内部控制管理建立和完善审计机构良好的运行机制和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减少舞弊、防范控制审计风险的有力保障。质量控制是审计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是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的关键。审计工作质量与风险成反比关系,审计质量越高,风险越小;反之,质量越低,风险就越大。而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必须坚持四个原则:一是规范化原则,即审计工作应严格按照审计规范、范围和审计程序的要求进行操作;二是真实性原则,即审计人员在审核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和损益的情况时,形成的审计证据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三是合法性原则,即针对审计查证的问题,必须做出客观公正的处理和评价。四是谨慎性原则,即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应坚持科学、严谨、公正、真实的工作作风和态度,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始终树立风险意识,始终保持独立性的审计原则。(4) 严格执行审计准则、审计标准和审计程序周密制订审计方案,严格执行审计准则、审计标准和审计程序。在拟定审计方案时,要利用审计准则和审计标准,正确地估计和确定审计风险。在办理审计事项时,自始至终要严格执行审计准则和审计标准,要遵循严格的工作步骤和操作规程。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当有重点地审查和核实,要注重对审计风险控制点的审查和分析。对每个审计事项选用适当的审计依据和审计标准,做出科学的判断。审计依据要注意所适用的范围、时效、内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审计风险。审计评价要有合法、充分的依据,在评价的基础上,处理处罚要客观公正,事实要清楚明确。另外,审计人员作出的审计意见和审计评价在审计报告出具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以减少审计风险。(5) 与被审计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审本 论文 出自 无忧论文网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因素,因此与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是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首先,审计人员在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之前,如何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的沟通非常重要。如与被审计单位充分协商,解释有关的会计政策和财务策略,尽量让被审计单位充分尊重审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对重要交易和事项的财务会计记录进行调整,其次,审计人员在与被审计单位的日常交流中,应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予以关注。客户的日常经营活动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困难,如为扩大市场占有率而降低价格、增设分支机构、增加银行贷款等使经营风险加大,从而导致财务风险增加的经营活动,审计机构和人员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咨询业务,如税务代理、管理咨询、财务会计顾问等。通过这种方式,与被审计单位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及时化解客户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解决了客户的实际困难,也控制了审计风险。(6) 建立健全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质量,它是决定审计工作是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它与审计风险成反比。如凭证和记录的控制程序会影响三种认定的控制风险,即:适当保持的记录,如永续存货记录、应收账款记录、职工工资收入记录等,同“存在或发生”的认定有关;使用预先编号的凭证并按其编号进行会计处理,同“完整性”认定有关;原始凭证,如销售发票或支票等,提供了交易记录的金额,直接和“估价或分摊”认定相关。因此,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降低审计风险。

  最后,如果经过实质性测试后,审计人员仍然认为与某一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认定有关的检查风险不能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那么,应当在审计报告中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发表意见

国际审计准则委员会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对审计风险模型进行重大修订,并将与之相关的准则内容进行调整。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审计实务界要适应这种变化,及时变更审计思路,借鉴国际审计准则最新规定,降低审计风险。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标签: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范文,求职自我评价范文,自我评价 - 自我评价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