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6、学校体育的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a、学校体育的总目标;b、学校体育的条件目标、过程目标和效果目标;
◇ 条件目标可分为:管理条件目标、师资条件目标、场地器材条件目标、资料文献条件目标;
◇ 效果目标可分为:学生体质健康目标、学生能力发展目标、学生体育态度培养目标、体育人才目标、科研成果目标;
7、为了保证学校体育总目标的实现,首先应该达到以下效果目标:
① 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健康;
② 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识、运动技能和健康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
③ 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尊定基础;
④ 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
⑤ 发展学生的运动人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8、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外体育活动;
9、实现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
a、协调学校体育,面向群体学生; b、课内与课外结合;
c、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 d、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和经验的总结
10、体育课程类型:
a、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b、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c、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e、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f、隐形课程与湿性课程
◇ 我国新颁布的《标准》将学习目标与内容标准划分为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
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五个领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12、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具体包括那些方面:
⑴ 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用技能;
⑵ 培养运动兴起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⑶ 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
⑷ 提供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⑸ 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13、体育课程内容的分类:
⑴ 体育知识与技术类;(根据题考试题目来答题)
a、按传统运动方式项目可分为球类、体操、田径、游泳、冰雪等内容;
b、按运动与外界的关系可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运动;
c、按运动结果的判断标准可分为评分式、计数式、计时式、测量式等
⑵ 运动参与类;
a、按人体参与活动的解剖学部位分类,可分为上下肢运动、躯干运动、全身运动等;
b、按人体参与活动的基本方式分类,可分为走、跑、跳跃、投掷、攀登、爬越、悬垂支撑和平衡、角力等;
c、按参与活动的人数分类,可分为个人运动和集体运动等内容;
d、按参与活动的情感分类,可分为接触与传授、爱好与兴趣、自愿与直觉、自信与表现等内容;
⑶ 体育活动经验类;
a、按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素质发展情况分类,可分为速度、灵敏、力量、耐力、柔韧等;
b、按体育活动过程中防病治病的效果分类,可分为养生、健身、防病、治病、康复等;
c、按体育活动对人体新陈代谢的影响分类,可分为有氧和无氧运动
14、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
① 应符合课程目标要求;
② 符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需求;
③ 适应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使其通过努力能够完成;
④ 与学校特点相适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现有资源的作用;
⑤ 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运用
15、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教学功能与育人功能相统一、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相统一
16、课程实施的取向——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把课程实施的取向归纳为三个基本方面,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
17、体育课程评价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a、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
b、对体育教师的评价;
c、对体育课程建设的评价;
16、体育资源的特点:丰富多样性、价值潜在性、具体性、功能多样性;
17、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P112)
⑴ 根据体育课程资源的功能与特点:
a、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体育知识、经验、技能、运动项目等;
b、体育课程条件资源:体育师资、场馆、器材、图书资源等;
⑵ 根据体育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
a、校外体育课程资源:体育师资、校内体育场馆和设施等;
b、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家长、著名的运动员、社区体育俱乐部等;
⑶ 根据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
a、自然体育课程资源:学校附近的山峦、森林、河流、湖泊等;
b、社会体育课程资源:学校的体育场馆、图书馆等;
⑷ 根据体育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
a、显形体育课程资源:教科处、计算机、体育场地、器材等;
b、隐形体育课程资源:经验、生活方式、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等
18、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⑴ 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方法:a、改造现有的竞技运动项目;
b、引进新兴运动项目;
c、开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
d、整合各种体育课程体育内容资源,创造新的体育课程内容;
e、让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进入体育课程;
⑵ 对体育课程条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方法:对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物力资源的开发、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的开发。
19、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意义:
a、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必要前提;
b、开发利用体育课程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发展;
c、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主题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 体育教学目标
1、体育教学目标的特征:预期性、结构性、具体化、灵活性;
2、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激励功能、定向功能、评价功能;
3、《课程标准》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分类: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4、体育教学目标的表述: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情境或条件、表现程度;
5、初中体育教学目标:
a、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自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b、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能对健康的营养食品进行简单的选择;在运动中注意到安全问题;
c、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
d、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通过体育树立自尊、自信和团结协作精神;
e、理解并担当不同的运动角色,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并能做出简单评价
6、高中体育教学目标:
a、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能对体育锻炼效果作出简单评价;
b、了解性传播疾病等有关知识,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c、提高一两项运动技战术水平,认识多种运动项目的价值;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
d、自己通过体育活动调控心理状态,在体育活动中与同学友好交往;
e、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增强凝聚力和荣誉感
第三章 体育教学过程与原则
1 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a、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b、运动技能学校的重复性;
c、承受身心负荷的双重性;
d、人际关系的多边性;
e、教学效果的综合性
2 体育教学中交往的功能:
a、传递信息、增加学生的知识与经验;
b、调节行为及协调人际关系;
c、心理保健功能;
d、提高自我认识、促进个性发展
3 体育教学的六大原则:学生主体原则、身心全面发展原则、技能教学为主原则、兴趣先导,实践强化原则、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全面效益原则;
第四章 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的层次:教学方略、教学手法、教学手段;
体育教学方法的结构:目标、媒介、教学手法(教学技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示范法、演示法、保护与帮助法;
以比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游戏法、比赛法、情景法;
动作示范分为:正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镜面示范;
动作示范法的几个要素:速度、距离、视线、视线干扰、多媒体配合;
1、体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a、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b、注重心理学的应用;
c、体育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公平化合民主化
2、运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时要遵循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a、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b、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并富有感染力;
c、适当结合黑板、挂图等进行讲授和讨论
3、产生动作错误的原因常见的有哪些:
a、学生对完成动作不认真、敷衍了事,会把动作做错;
b、学生对所学动作技术的概念模糊不清;
c、叙述受旧技能的干扰;
d、学生的能力较差导致产生动作错误;
e、学生在疲劳情况下进行学练导致产生动作错误;
4、纠正动作错误与帮助的具体方法:
① 运用语言和直观的方法,不断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要用生动而准确的描述性语言和手势等帮助学生明确动作顺序、要领,要运用各种诱导性、转移性练习,来防止受旧技能干扰所产生的动作错误;
② 根据动作错误的性质,可采用限制练习法.诱导练习法.自我暗示法和消退法等进行纠正
5、纠正错误动作与帮助时注意哪些:
① 在指出动作错误之时,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以易于学生接受和增强改错的信心,切忌讽刺和挖苦学生;
② 要纠正主要的动作错误,有时主要的动作错误被纠正了,相关的动作错误也就随之消除;
③ 要合理使用各种方法纠正动作错误
6、进行分解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划分动作时,应注意其相互间的联系,划分开的段落应易于连接完成并不破坏动作的结构
⑵ 使学生明确所划分的段落或部分在完整动作中的地位和相互联系;
⑶ 分解法要与完整法结合运用;
⑷ 切忌为分解而分解的练习和步骤
7、在教学中运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⑴ 科学对待身体练习中的运动负荷因素;
⑵ 选用练习法要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要符合教材的特性;
⑶ 选用练习法要与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
⑷ 运用练习法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等能力和良好习惯;
8、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
⑴ 要依据体育科目的与任务来选择教学法;
⑵ 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法;
⑶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法;
⑷ 要根据教师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来选择教学法;
⑸ 根据各种体育教学方法的功能、适应范围和使用条件等来选用教学法;
⑹ 根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选用教学法
第五章 体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体育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⑴ 制定体育教学目标; ⑵ 选择体育教学内容; ⑶ 进行体育教学任务分析;
⑷ 选择教学策略; ⑸ 体育教学场地设计; ⑹ 开展教学评价
2、水平教学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⑴ 确定同一水平的不同领域的体育教学目标;
⑵根据同一水平不同领域的学习目标,确定同一水平每个学年、学期的教学时数与教学内容
⑶ 确定不同学习领域学习内容的教学时数,并将其合理地分配到每个学期中
3、学期教学设计的方法:
⑴ 以水平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确定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⑵ 计算出各项教材在该学期出现的次数。
⑶ 根据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的要求,该学期的考核项目和重点教材,按教材的课次系统地安排到每次课程中去。
4、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度的控制:
⑴ 体育课运动负荷量的概念;
⑵ 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度的安排;
⑶ 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度的调控;
5、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度的调控:
⑴ 改变练习的某些基本要素,如速度、速率、幅度等;
⑵ 改变练习的顺序和组合,调整间隙时间、练习与休息交替节奏;
⑶ 改变练习内容的难度,如将来的30米慢跑(加速跑)改为30米加速跑(慢跑);
⑷ 改变练习的重复次数,如改变练习的密度;
⑸ 改变练习的限制条件,如活动范围、器材的重量、附加条件等;
⑹ 改变课的组织教法与形式,如循环法、竞赛法或分组练习等;
⑺ 调整课中各项活动的时间比例,如教师指导组织措施,学生观察与休息等。
第六章 体育教学评价
1、体育教学评价的功能:
a、教学评价的信息反馈功能;
b、教学评价的动机强化功能;
c、教学评价的考察、鉴定功能
2、搜集评价信息的方法:观察法、问卷法、测验法;
3、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a、评价理念的不断更新;
b、评价内容不断扩展;
c、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
d、科学评价,重在激励
3、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内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运动技能水平,体育和保健知识,努力学生和进步程度,运动精神,学习态度,兴趣、习惯、出勤等;(了解)
第三篇 课余体育
第一章 课余体育概述
1、课余体育的功能:
⑴ 课余体育对个人的功能:健身、健美、健心;
⑵ 课余体育对集体的功能:a、赋予角色地位,规范集体行为;
b、增强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 c、形成校风校貌,促进校园文化健身;
⑶ 课余体育对社会功能:a、优化社会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健身;
b、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c、活跃体育市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课余体育的价值:教育学价值、体育学价值、文化学价值;
3、课余体育的组织形式:a、作息制度中规定的体育活动; b、全校性课余体育活动;
c、校外体育活动;
4、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则:自觉性原则、经常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第三章 课余体育训练与学生体育竞赛
1、课余体育学练的特点:业余性、基础性、相对系统性、亚极性负荷、负荷儿童少年生长发
育特点;
2、课余体育训练的原则:一般训练与专项统一原则、周期性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性原则;
3、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
⑴ 内在价值:教育价值、健身价值、娱乐价值、竞争价值、创造价值、终身体育价值;
⑵ 外延效性价值:a、促进校园文化发展; b、引领学校体育工作;
c、进行奥林匹克宣传; d、发现体育人才;
4、大学竞技体育的意义:
⑴ 有助于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
⑵ 积极推动学习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
⑶ 有效提高学校的声誉;
⑷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2